第三章 铁蛋童年,昨日往事_人生之江湖
笔趣阁 > 人生之江湖 > 第三章 铁蛋童年,昨日往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章 铁蛋童年,昨日往事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李秀芬怀上铁蛋不足月,就早产了。因为大人长期营养不良,铁蛋出生时身体就较瘦弱,奶奶就给他取小名铁蛋,希望他将来像家里那把铁疙瘩一样结实。

  铁蛋自出生以来,孤独基本上就陪伴他的儿童时代,因为他是遗腹子,大人们说他命太硬,他爹就是被他给克死的;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同他玩,怕给自己带来灾祸。哥哥姐姐们都去上学了,铁蛋就只能天天跟在妈妈身后转悠,久而久之更多地学会了大人们的行为语言,比起同龄孩子显得老成早熟点。

  但铁蛋也不是没有一个小朋友,村西头的小柱子就愿意找他玩。小柱子家他爷爷那一代是解放前从山东逃荒过来的,因为是外来户,所以在村里是比较受排斥,小柱子也感觉到小伙伴们玩游戏都不太愿意带着他,有时候他想死皮赖脸跟在大壮他们后面玩,村长李栓柱的儿子大壮就会喝斥到:“小柱子,滚一边去,没你的什么事。”大壮说话的语气像他爹一样很似威严,小柱子吓得赶紧站一边去,眼巴巴瞧着其他小伙伴玩迷藏,小柱子看了看,感觉没意思,就跑过去找铁蛋一起堆小泥人玩。

  时间长了,两人成了好朋友,小柱子虽然比铁蛋大一岁,但他在铁蛋面前反倒像一个小弟,一切听铁蛋的。有一天铁蛋说:“咱俩结拜兄弟吧。”小柱子一听,满口应承,于是二个小伙伴摸仿着古代江湖侠客的样式,用土石堆成一个方台,插上二根木棍,代表二柱香,跪拜成兄弟。

  从此,铁蛋和小柱子经常结伴出去拾肥,打牛草,上山掏鸟窝,下河摸虾,基本上是成天随影相行,铁蛋的童年也算过得有点欢乐。虽然有了小柱子的陪伴,铁蛋的童年时光少了许寂寞,但儿时的艰辛和生活的捉襟见肘还是经常发生的。

  自从陈富贵去世后,李秀芬就断了再找老伴的念头,她不是不想找,而是担心找了老伴后对自己孩子不好,反而成了累赘。家里缺了主劳力,生活就更显得艰难,虽然生活艰苦点,好在她手巧和有韧劲。大孩子的衣服破了,穿不下去了,她就缝缝补补后让小的孩子接着穿,铁蛋工作多年后,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陪老婆逛商场时,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就是百货商场的衣服专柜,因为他到上中学之前基本上是靠拣哥哥姐姐们旧衣服穿的,已经从心里对新衣服有了一种节俭而抗拒的条件反射。

  在铁蛋的记忆中,他感觉小时候除了过大年前后那几天,大白馒头、大米饭和肉菜能管够外,基本上其他时候从没吃饱过。他很清楚地记得,妈妈为了在秋收前不断粮,能维持全家人基本的生存,她就将从地窑中的红薯切成片,烂掉的部分也不舍得丢掉,与好的部分混合在一起,晒干后磨成粉末状,然后用麻袋装起来,作为冬季全家人的口粮;每次铁蛋看见妈妈用这好的和烂的红薯粉做成的糊糊,又苦又酸就想吐,但肚子空的发慌,只能强忍咽下。

  李秀芬就像一个螺旋一样,成天不是在地里忙碌,就是在家操持各种没完没了的家务活;她每天都要煮两大锅粮食,一锅是全家人的伙食,一锅是猪吃的伙食,等大人小孩吃了饭,送完猪食,她自己匆匆忙忙往嘴里扒拉二口残汤剩饭后,背上箩筐上工地干活,集体收工后顺路再打些猪食料回家。李秀芬心里明白,即使再苦再累,也得咬牙坚持,有时候看见自己孩子跟着受苦受累,自己也会悄悄掉泪,但无论如何也要将孩子抚养成人,让他们总有一天能比自己有出息,到那时自己也会感觉所有的艰辛都没有白付出。

  一晃七八年过去了,铁蛋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农村人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孩子上学取一个什么样的学名还是有讲究的,取好了会学习好,一生富贵相随。

  李秀芬特意上集市请那个长年在街头摆摊的算命先生给铁蛋算算命,并且随便给取个学名;铁蛋妈先报了报铁蛋的生辰八字,先生用他那修长而带着估计很久没有修剪指甲的手指,眯缝着一双小眼,熬有介事地掐指一算,连声说道:“好命、好命。”李秀芬听后满心欢喜,忙问其详?先生告之此生辰八字天生能遇贵人,将来会走四方,万事通达,名利双收。先生收了相命费2元,李秀芬嫌有点贵,先生忙说:“不贵、不贵。此人值这个钱,给少了就不灵验了。”李秀芬从上衣口袋中摸了半天,才摸出来一个用红布包裹很严严实实的一团东西来,将红布展开了三层才发现是一叠一毛二毛角币。她用那结满了老茧的粗手,从一堆角币中挑选出几张较干净的纸币,数了数后正好2元,递给了先生。然后又让先生给铁蛋取学名,先生想了想:“那就取一个带林字的吧”,因为众树成林,根深叶茂,万物之灵性,必将成国家之栋梁。先生认为这孩子不是普通凡人,将来长大了定会有出息,吃国家商品粮;农村娃能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唯一出路是去当兵,机会好时当个一官半职,退役回到地方,**就安置工作了。李秀芬听了算命先生的话,满心欢喜。

  从此铁蛋有了自己的学名陈林。别看陈林长的小头小脑,年龄也比同期上学的孩子小,但他学习可不懒,每学年期末考试时,成绩都在班级前几名,每次他站在讲台上领奖状时,大壮和小柱子他们很是羡慕。

  时间这东西有时候很奇妙,它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一方面它给空想们痛苦,另一方面又给了创造者幸福。陈林与小伙伴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五年制的小学时光。小升初需要通过县教育局组织的统一考试,有名额限制;考不上中学的只能回家参加劳动,考上的有二个去处,一个是龙形乡初级中学,师资和教学条件是全乡最好的,另一个只能是邻村杏花村的乡村初中班,是龙形乡初级中学设在杏花村的派出教学点,国家正式编制的老师不会去这样的教学点,只能在返乡务农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派来当老师,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小学毕业统考时,陈林考试成绩排在全乡前10名,正常情况完全可以去龙形乡初级中学上学,但上级部门分给他们村小学小升初上龙形乡初级中学的名额只有2个,经过乡村**部门推荐,村长李栓柱的儿子李大壮和村会计张会贵的孙女张小娥去了龙形乡初级中学。

  陈林和小柱子他们去了邻村的杏花村初级教学点,陈林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不公与愤怒,但他那弱小的身躯也不足与之抗衡,虽然有些不甘,也只能认命。

  请收藏本站:https://www.p1seo.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p1seo.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